「定期捐款」300元/月,贈【莎之器聯名暖心燭台】

post in 03 Jun 2024|

傳說中,一對兄弟出去打獵時,發現山中冒著煙,但卻遍尋不著煙的來處。他們禱告、舉行儀式,幾經探尋,才發現冒著煙的,是一個只有手掌大小的陶壺。兄弟倆想把陶壺帶回去,但陶壺總是憑空消失,又回到森林裡。直到這對兄弟舉行了傳統儀式,並懇請百步蛇來一同照看陶壺,陶壺才願意跟他們回到部落。某天太陽升起,陽光照射在陶壺上,遂支離破碎,從中誕出一名女嬰,長大後成為一名很有名的女頭目.....”

關於陶壺的傳說與部落記憶,是陶藝家華露莎最喜歡的故事。她透過閱讀排灣族傳說、尋訪與查證老人家口中的親身經歷,作為陶藝創作的重要養分,「我喜歡故事裡有其因果,可以解釋事情是怎麼發生的,最終又會如何結束」。她尤其喜歡故事在現實的基礎上,保有魔幻的想像空間,就如同華露莎在陶器的表面創造空間,一圈又一圈地篆刻出結合傳統技藝與當代想像的陶紋。

 

百步蛇、人頭紋、蛇背紋等排灣族的傳統圖騰,以及從大自然取材的排列之美,在小小的陶燈上彼此共存、呼應,這是華露莎在創作時的堅持:和諧。華露莎分享,為了達到和諧的美感,在雕刻前,她會先在畫布上繪製草圖,設計每個細節,確認放入的元素彼此相容後才開始雕刻,「在創造與設計的過程,能表達出我心中想說的,才是我一直很喜歡做陶的原因」。

淬鍊細節,形塑傳統的新樣貌  

在屏東牡丹出生、成長的華露莎,爸爸華恆明與姊姊華伊達同樣也是陶藝家。華露莎從小看著爸爸做陶,常跟在一旁把玩捏偶,也一起在牡丹及屏東各地採集陶土,「好奇」成為華露莎對於陶土的兒時記憶。15歲那年,華露莎第一次學習做陶,「當時我做了一個罐子,最簡單的那種,我記得第一次打開窯看到成品,非常開心。但也發現有可以改進的地方,就一直做下去了。」

年僅二十餘歲的她,已有超過十年的製陶經歷,更創立了自己的品牌「莎之器」。當初開窯時的雀躍,如今蛻變成謹慎、冷靜的專業態度。對於現在的華露莎來說,製陶成為了按部就班的工法,從畫設計草圖開始,到試做與試錯,每嘗試一個新的陶製品,便迎來長達數週開心與低潮交替的日子,與挫敗相處成為華露莎創作的課題之一,她分享,燒陶過程有太多不可控制的因素,舉凡陶土特質、窯燒過程與天氣,都會影響結果,但若急著想找出原因或在過程中分心,反而更容易失敗。

製作陶燈尤其不容易,簍空的設計讓華露莎在雕刻時,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,如果略有裂痕,可能要從頭來過,每一次打開窯的門,都面對著未知,卻也是做陶最迷人之處。充滿挑戰的製陶過程,也讓華露莎養成筆記與專注於細節的工作心法。

源於生活,創作美感與實用兼具的陶藝 

開始嘗試陶燈的創作,源自於某次華露莎在家裡替爸爸做的陶燈點上蠟燭,「我看見光影在牆上交錯,被那種美驚艷到了,我想知道自己做出來的陶燈,是不是也同樣好看」。於是她耗費數週,設計出三款不同的大小與陶紋,將喜歡的圖騰融合其中,如長線條的「月亮的眼淚」、代表女性飾品的綴珠,以及排灣族極具象徵性的「百步蛇紋」等,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學風格。

華露莎除了重視陶藝的美感,也格外重視陶藝品的實用性。她從生活中取材,尋找可能以陶製作的生活用品,舉凡杯具、燈座到薰香盤,在她手中,都成為兼具實用性與美感的當代陶器。華露莎的作品細膩地蘊藏生活所帶來的感受與驚喜,她分享,家裡養的貓有時會踏過陶土,留下腳印,也許哪天也可以成為設計,做成陶盤,「現在人們很少使用傳統的陶壺,但我想讓這項工藝可以繼續在生活之中。我嘗試不同的陶器作品,希望知道陶器還能為生活帶來什麼。」

 

即刻辦理🔜定期捐款300元/每月(為期12個月(含)以上),滿額即贈【莎之器聯名暖心燭台】感謝禮。

 

 

本次捐款方案收入,都將作為本會瀕危族語語言復振、原住民族文化扎根及藝術與傳播之業務使用,感謝支持原文會,與我們一起守護文化、保存語言。


⚠本基金會不會主動以電話或簡訊等方式,要求捐款人提供信用卡訊息或至ATM設定相關作業,請提高警覺並提防詐騙行為,如有疑慮請先來電<02-27881600>詢問

📍不要相信不明來電

📍ATM操作就是詐騙

Share